一座龙山蜡像馆 浓缩千年文明史

时间:2023-04-24 13:38:06 来源: 阅读:239347

 ■梁祝化蝶蜡像图。

 ■桃园三结义蜡像图。

 ■负荆请罪蜡像图。

 ■指南针的原型司南发明者蜡像图。

 龙山景区全图。文/图 梁剑章

 蜡像,是一门被称为立体摄影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传入我国,经过40年的发展,不仅拥有了众多生产制作艺人和生产厂家,也拥有了众多的蜡像展出馆所。在石家庄市西北部,有一座大型蜡像艺术展馆,反映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为主题,名为龙山蜡像馆。

 六大展厅浓缩文明历史

 龙山蜡像馆,位于石家庄市鹿泉区与平山县交界处的龙山境内。龙山,是太行山向东部华北平原延伸的余脉,海拔不高,山谷平缓,山顶有一方巨石,酷似飞龙昂首,因而被命名为龙山。这里四围秀岭绵延,行行绿树成荫,条条曲径通幽,毗邻的黄壁庄水库碧波荡漾,与龙山山脉正好形成青 山绿水的佳境。春夏秋不同的季节,带给参观者不同的感受。

 蜡像馆为一座封闭式整体建筑,总面积2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二层,设置有六个主题展厅,21个区块,分别以创世宫、孝道馆、诚信阁、情谊殿、成才堂、圣贤祠命名,依次展示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的80位名人,44个经典故事。

 “开天辟地”创世宫,以盘古大道为中心贯穿于展馆。盘古大道两侧及周围设置蜡像景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和上古时期的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代表人物各具风姿。入口处的蜡像迎宾小姐一身汉服打扮,以甜美的声音欢迎游客们的到来。

 “孝感动天”孝道馆,精选了中国古代24位行孝尽孝的典型故事,以孝感动天、卧冰求鲤、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亲尝汤药、扼虎救父、扇枕温衾、哭竹生笋、涤亲溺器等人物为主,讲述了中国孝道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让人们谨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电子声频还可以引导游客集体朗诵《孝经》。

 “一诺千金”诚信阁,分为古代诚信人物蜡像、诚信中国影视区、时间囊互动区三大板块,通过多种层次的展示,弘扬中国人诚信守信的精神品质。该馆还精选了中国古代著名的诚信故事,其中有韩信报恩、曾参杀猪、雪中送炭、曹操断发等。

 “情深义重”情谊殿,陈列和展示中国古代重情重义的经典故事,包括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俞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等等。友谊与爱情是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是“关关雎鸠”带给我们的无限遐想,还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都使我们充满了向往与期待。

 “铁杵成针”成才堂,通过设置环形状元路,摆放古代名人刻苦学习成才的故事蜡像及其生活、学习的场景,并在中央区域复原了古代学堂,使游客可以走进故事,并感受每个故事带来的震撼。场馆同时设置了“投壶”的互动游戏和穿红袍当状元模拟活动,使莘莘学子从中体验古人的学习环境。

 “万世师表”圣贤祠,展现了悠久的中华文明中,诸多领域的圣贤形象孔子、墨子、老子、孙子等等,他们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组成了中华文明的脊梁方阵。馆中央孔子造型的蜡像机器人还可以跟游客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并进行情况介绍。

 整个蜡像馆中的蜡像,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蜡像制作技术,按照1:1的结构制作,人物形象肌纹清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加上采用了声、光、电、语音等先进科技手段,使场景和人物会动、会说、会唱、会诵,与蜡像人近距离接触,可谓遐想万千,思绪悠悠。

 日益走近大众的蜡像艺术

 蜡像,又称为硅胶像,其塑像艺术比一般雕塑更接近人物原型,它所塑造的人物往往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更有还原历史人物的独特功能。蜡像从单一的用蜡制像发展到当今时代的蜡像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蜡像艺术馆的建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欣赏蜡像,感悟历史、珍视现实,与自己崇尚的人物“近距离”接触,使蜡像这门艺术不断趋于大众化、仿真化。

 1992年,邹人倜借鉴电影特型演员用硅橡胶补妆造型的经验,成功研发出仿真硅胶像。与蜡像不同的是,这种写真雕塑采用高分子材料代替石蜡,给广义的蜡像增添了一个硅胶蜡像分支,至此广义的“蜡像”不再局限于其“蜡”的材质,高分子硅胶材质的蜡像,也就是所谓的硅胶蜡像。随后,出现了“西安事变”蜡像馆、西安秦皇蜡像馆、北京明皇蜡像宫、大连金石蜡像馆等,龙山蜡像馆也是采用的这种材料。后来的博物馆、纪念馆也纷纷用蜡像艺术展现历史,这些蜡像展都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某种文化和历史内容的瞬间。

 2002年,代表着中国蜡像艺术水平,专业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权威的、教育性与欣赏性为一体的,蜡像人物与文物、实物相结合的国家级蜡像艺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生。

 蜡像创作的工艺也较为复杂、严谨和精密。蜡像创作前,首先要采集所塑人物的相关资料,如人物的年龄、图片,为了准确把握其特征,往往还需要有正面、左右两侧面的照片,人物的神态、站姿、手势及与道具相关的肢体动作、历史背景、性格特征及服装资料多方面的动态图和资料。当然,远古人物的资料如果十分匮乏,那就需要根据已有的资料凭印象和感觉去把握了。

 泥稿的创作是塑像的起步阶段。蜡像作品的惟妙惟肖必须从最基本的泥塑开始,泥塑是雕塑师对所采集资料的立体化,一切平面的资料及相关的数据由雕塑师通过泥巴表现出来。蜡像的成败就在于雕塑师对泥稿的形与神的把握,所以泥稿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

 翻制完泥稿以后,蜡稿就出来了。与雕塑一样,精修蜡稿更是一门复杂的手艺,五官及脸部皮肤是精修的关键,特别是耳朵和眼睛,在泥稿上根本无法表现,这完全要靠修蜡师傅的雕刻手艺了。植发、植眉、植眼睫毛,添加毛发、胡须等,然后进入化妆,添加服装。化妆主要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皮肤和血管等的真实性。由于蜡像主要刻画头部,所以一般身体制作都较简单,主要依托服装来衬托效果。

 情景剧弘扬燕赵文化

 为了让参观者在龙山得到全方位体验,龙山蜡像馆还设置了一系列模拟的情景剧,当人们参观完蜡像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时,情景剧演出则带来另一番切身感受。

 《割肉还母》情景剧以舞台形式表演,出场人物不多,一位老妇人和她的儿子,一位县官和两个衙役。老妇人向县官告状,说儿子从不赡养她,引得县官大怒,立刻判她儿子每月供养她3斗米,20年就是72石,一次交清。老妇人的儿子推脱说拿不出来。旁边一个衙役说自小失母,愿意奉养老人。县官命老妇人的儿子按照出生时的重量割肉还母,命衙役立刻行刑。老妇人的儿子吓坏了,慌忙向县官求饶,答应好好赡养母亲。除此之外,还有反映清正廉洁题材的舅舅审状元,反映孝道文化的孩子为家长洗脚,反映刻苦进取的孩子金榜题名等等。

 《英雄王二小》情景剧是以现场的山势构建场景,讲述少年英雄王二小为保护家乡百姓,英勇牺牲的真实故事。王二小出生在太行山区一个贫困农民家庭,自小受到红色革命的教育,成为光荣的儿童团员。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眼见日本鬼子要进村残害百姓,在来不及报告的紧急情况下,他急中生智把敌人引到八路军所在的势力范围,使日军受到重创。日本鬼子发现上当后,端起刺刀刺向王二小,又将其重重地摔到石头上摔死。情景剧的再现,使人们近距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红色经典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展现。

 “太行千仞多奇峰秀岭,燕赵古地育英雄豪杰。”这是悬挂在龙山蜡像馆门口的一副楹联。燕赵历史名人画廊,以展板形式集中展现了河北大地30位燕赵贤达名士、历史名人:神医扁鹊,毛遂自荐,蜀将赵云、南越王赵佗,唐相魏征,在历史的嬗变中奏响了一曲曲激越高亢的燕赵颂歌,铸就了以勇敢侠义、好尚儒学、敦厚质朴、勤俭重实为特征的河北民风。